形势政策教育|政策加力形成合力 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持续反复等多重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力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我国经济顶住压力逐步恢复。2023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我们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一、2022年经济增速低于预期,成绩取得殊为不易

2022年,我国经济平稳开局,但3月底以来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疫情反复和乌克兰危机两大超预期因素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此后,随着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宏观经济运行稳步恢复。预计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约合18万亿美元,GDP 实际增长3.0% 左右,低于预期增长目标,疫情三年年均增长4.5%,是主要经济体中最快增速 ;保供稳价成效显著,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2% ;就业基本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 ;商品贸易出口达到3.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3.1万亿美元,均居世界第一位。成绩取得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一)供给侧呈现逐步恢复态势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202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75亿亩,比上年增长0.6%,连续3年增加。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粮食产量13731亿斤,比上年增长0.5%,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为稳定市场价格、有效保障民生提供有力支撑。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为6.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3%,拉动 GDP 增长0.28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稳步回升。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低于过去两年同期6.1% 的平均增速。因疫情持续散发多发,工业生产恢复明显慢于2020年初疫情后复工复产的力度。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新动能不断壮大,高新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8.0%,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0.7%和13.5%。智能绿色产品增长较快,充电桩、风力发电机组、民用无人机、光纤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2.7%、39.0%、30.4% 和21.0%。前三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为40.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8%,拉动 GDP 增长1.46个百分点。

服务业生产缓慢恢复。1—11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1%。疫情给整体服务业带来严重冲击,但也不乏亮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1.0%和5.4%。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2.3%,远低于过去两年同期4.8% 的平均增速,占 GDP 比重为53.5%,对 GDP 的贡献率为41.9%,拉动GDP 增长1.26个百分点。

(二)内需明显收缩,外需边际减弱

消费需求明显收缩。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下降0.1%,远低于过去两年同期4.0% 的平均增速。从龙头消费来看,商品房市场深度调整,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23.3% 和26.6% ;汽车市场在乘用车购置税减半征收等政策带动下强势反弹,汽车销量增速由前5个月的同比下降12.2% 跃升为6—10月的增长23.3%。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实际增长1.5%,低于过去两年同期3.7% 的平均增速,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3%,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快于过去两年同期3.9% 的平均增速。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9%,连续七个月回升 ;制造业投资增长9.3%,电气机械和器材、纺织服装服饰等行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下跌9.8%,累计跌幅呈持续扩大态势。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7%,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较快增长但边际变弱。1—11月,我国出口总额(按美元计价)同比增长9.0%,这是在过去两年同期15.5% 的高基数基础上实现的。当然,随着美欧日等国经济不断减速下行,近期外需减弱趋势已经出现,10月当月出口增速由正转负同比下降0.2%,结束了连续28个月的正增长。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

(三)消费物价温和上涨,工业品价格高位回落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回升。1—11月,CPI同比上涨2.0%,涨幅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由1月 份 的0.9% 温 和 回 升 至9月 份 的2.8%,10月、11月回落至2.1% 和1.6%。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 CPI 上涨0.9%,保持基本稳定。我国 CPI 涨幅显著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稳步回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先升后降态势,全球供应链效率下降,商品运输和交易成本上升,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国内能源、粮食等重点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成效显著,工业品价格总体呈逐月稳步回落走势。1—11月,PPI 同比上涨4.6%,涨幅同比放缓3.3个百分点,由1月的9.1% 逐月回落至11月的 -1.3%。

(四)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民生保障不断加强

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1—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其中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4%,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7%。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45万人,同比减少62万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民生保障持续加强。强化重点产品生产供应,加强能源保供,积极满足群众生活需要。

二、国内外发展环境依然复杂严峻

当前,外部环境动荡不安,乌克兰危机延宕发酵、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贸易受到冲击等严峻复杂局面,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在加深。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特别是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突出,结构性就业压力较大,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金融风险上升叠加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等。

(一)外部环境风高浪急、动荡不安

一是外部需求出现明显减弱趋势。受地缘政治局势紧张、部分国家采取激进紧缩政策、能源原材料价格飙升抬升生产成本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呈现出减速下行态势,部分国家发生经济衰退甚至金融债务危机的风险上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秋季报告预计,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2.7%,较上年放缓0.5个百分点,也低于过去40多年3.5% 的平均增速。同时,部分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逐步恢复,订单转向国内的贸易替代效应将会逐步减弱 ;叠加贸易摩擦、高基数等因素影响,我国外贸出口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二是美欧等国货币政策快速收紧带来负面溢出效应。2022年,美联储连续7次加息425个基点至4.25%~4.5%,为40多年来最密集最大幅度加息。欧央行连续4次加息250个基点至2.5%。美欧等国激进加息,不仅会抑制经济增长,也会给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发展中经济体带来资金流出、金融市场动荡、本币贬值等滞后影响。

三是乌克兰危机延宕发酵加剧地缘政治局势动荡风险。乌克兰危机导致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深度调整,不仅冲击全球能源、粮食等初级产品稳定供应,推高能源原材料价格,而且严重威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同时,大国博弈加剧,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严重干扰正常国际经贸合作。

(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突出

一是国内消费需求明显收缩。疫情冲击、预期不佳等影响消费意愿,消费信心指数由2022年初的121.5放缓至10月份的86.8,处于历史低位;2022年四季度城镇储户更愿意储蓄的比例升至61.8%,处于历史高位,居民储蓄倾向明显上升。部分群体、部分行业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疫情持续冲击下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下降。

二是投资增长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部分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面临配套资金不足、要素支撑保障困难等问题,影响实物工作量形成;制造业投资受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企、运输成本上升、企业预期转弱、利润下滑等影响 ;房地产投资受商品房销售萎缩、融资困难、债务风险上升等制约。

(三)结构性就业矛盾比较突出

受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吸纳就业能力有所下降。大学毕业生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加大青年群体就业压力。同时,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期,从业人员离职增多。平台经济发展动力减弱,面临就业收缩。

(四)金融风险和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叠加

当前,旧的风险没有断根,新的风险还在积累,经济下行导致的房地产风险、地方债风险、市场异常波动风险、外部冲击等不容忽视。房地产市场整体仍处于发展低谷,尽管已出台多项保交楼、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措施,但市场回暖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三、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精神极大提振发展信心、激发生产积极性,不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一)经济运行将整体好转

当前,尽管内外部环境异常复杂严峻,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支撑未来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一是优化防疫措施,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逐步减弱。2022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出台优化防控新十条措施。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确保平稳转段,疫情防控更加科学化、精准化,疫情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将会逐步降低。二是政治周期效应激发生产积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谋划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宏伟蓝图,必将极大改善社会预期、鼓舞社会信心、激发生产积极性。新班子将有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三是存量和增量政策叠加效应加快释放。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等存量政策和2023年新出台增量政策的叠加效应将进一步释放。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适度支出强度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力度不小于2022年 ;着力扩大内需,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四是缺口效应逐步回归。根据测算,“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为5.5% 左右。受超预期因素的冲击,当前我国实际经济增速与潜在经济增速存在较大产出缺口。随着疫情防控的科学化精准化、生产生活的正常化,2023年经济增速将向潜在经济增长率逐步回归。五是基数效应。2022年我国经济出现显著下滑,2023年经济增速将在低基数基础上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六是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不断壮大。疫情催生了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加速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此外,部分国家和地方重点“十四五”规划项目、新旧基建项目陆续开工,重大战略落地实施,将带来新机会,对经济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预计2023年我国经济将增长5.2% 左右。

(二)供给侧将保持较快恢复态势

工业生产趋于正常化。在防疫政策逐步放开、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稳经济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助企纾困政策持续发力、积极疏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等因素带动下,工业将保持较好增势。与此同时,我国工业体系完备,制造能力强等优势能够较快适应需求变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生产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工业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成效持续显现。预计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 左右,接近疫情前水平。

服务业生产快速修复。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将产生类似“J 曲线效应”,即短期会对经济运行造成扰动,但此后是重大利好,预计2023年二季度起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会加快恢复,经济活力会加速释放。对服务领域的限制大大减少,居民出行意愿增强,餐饮、住宿、旅游、交通等接触性服务行业需求将逐步得到释放。同时,前期服务业纾困政策的积极作用仍在持续,服务业企业压力进一步减轻,经营状况将有所好转。预计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2% 左右。

(三)国内需求动能将有所增强

消费需求恢复性增长。从服务消费看,旅游、休闲、娱乐等接触性聚集性服务消费有望回暖向好,餐饮消费加快修复。从重点商品看,新能源车购置税优惠延期到2023年底等政策有利于释放社会购车需求;各地对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等予以适度补贴或贷款贴息,部分耐用品消费将趋于好转;各类政策推动住房消费将有所回暖,对家具家电、建筑装潢等相关消费的带动力有所增强。总体来看,居民消费有望保持恢复性增长,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增强,预计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0% 左右。

投资保持稳定增长。从基建投资看,前期大力增加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将新型基础设施纳入地方专项债适用范围、积极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融资支持等举措将持续为基建投资增长增添动力。同时,交通运输、沿江沿边、城市更新等领域投资需求仍然较大,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基建投资需求。从制造业投资看,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依然较大,利润回补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行业企业亏损情况依然较重,企业信心仍待重振,制造业投资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与此同时,继续落实好制造业新增留抵退税政策直接增加企业现金流,加快设备更新改造贷款投放,制造业投资总体将保持较快增长。从房地产投资看,国家出台“金融16条”等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政策举措,全国房地产市场销售将有望降幅收窄、逐步回暖。主要房企已度过境外债券融资到期高峰,偿债压力有所缓解。但房企经营困难依然较大,房地产投资降幅将有望收窄。预计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0% 左右。

外贸出口下行压力较大。受乌克兰危机、全球通胀压力处于高位以及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快速收紧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趋于放缓,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显著加大,海外市场需求增长将更加乏力,我国出口面临更多压力。同时,疫情暴发以来贸易替代效应也随着周边国家生产恢复而进一步降低。预计2023年货物出口增长3% 左右。

(四)物价涨幅将总体平稳

居民消费价格延续温和上涨。一是粮价是百价之基,粮食产量再获丰收有利于食品价格保持稳定,奠定物价稳定的基础;二是目前猪肉价格正处于周期性上涨阶段,将维持高位运行态势,但由于后期猪肉供给有保障,抑制肉价大幅上涨;三是居民消费进一步恢复,市场活跃度有所回升,将对物价涨幅形成一定支撑 ;四是货币环境总体宽松,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总体来看,居民消费价格将延续温和上涨态势,预计2023年CPI 上涨2.0% 左右。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走低。一是全球经济减速下行、需求疲软、运价高位回落、全球流动性收紧等因素导致本轮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已经见顶回落,输入性通胀压力将有所减轻 ;二是国内能源、粮食等重要商品保供稳价成效显著,通胀预期回落将抑制工业品价格。三是宏观经济将总体回升,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品需求有所回升将对工业品价格形成一定支撑。总体来看,国内工业品价格将延续走低态势,预计2023年 PPI下跌1.0% 左右。

四、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对2023年经济工作作出重大部署,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政策加力形成合力,优化五大政策组合

会议提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要多措并举,政策加力形成合力,优化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等五大政策组合。

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加力”主要体现在: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专项债券、调入资金等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合理安排财政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提效”主要体现在:完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协调等重点领域投入;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与撬动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和促进消费。与此同时,兼顾当前和长远,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精准”即“结构要准”,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要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精准滴灌、杠杆撬动作用。“有力”即“总量要够”,就是2023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2022年,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要。

三是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推动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既注重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也注重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营造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环境,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四是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遵循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利用市场优势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五是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重点是抓好稳就业工作,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1158万人,较2022年再增加82万人。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

(二)从改善预期入手,部署五项重点任务

会议提出,2023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把“扩内需”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扩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以改善预期为纲,以五项重点任务为目,纲举目张做好经济工作。

一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保持政府投资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同时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的进口。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是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多渠道确保供应安全。提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平台经济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三是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亮明态度,给民营企业吃定心丸,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同时,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四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牢牢抓住改善营商环境这个“牛鼻子”,扩大市场准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标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国内相关领域的改革。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重视房地产风险的化解,要扎实做好保交楼,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 ;支持刚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 ;消除多年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发展模式的弊端,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此外,要重视防范化解中小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三)坚持系统观念,做好六个统筹

考虑到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将面临不少两难多难问题,宏观经济治理需要在多重约束下求得最优解。从方法论角度,会议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提出了具有很强年度针对性的“六个更好统筹”。一是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着力保健康、防重症,顺利度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二是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以质来开拓市场,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三是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四是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各方面都要增强全局观,加强其他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及时发现和调整政策执行的偏差,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五是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贸易、投资、人才、技术、能源资源的国际循环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从而与国内大循环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六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从当下干起,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既要努力做好当前工作,又要前瞻性思考,为今后发展做好衔接。

◎牛犁(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研究员)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