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环境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夏津教育改革

胜利希望小学篮球俱乐部训练

西关小学开展红色阅读活动

“小葚娃”合唱团演唱

夏津首届“小葚娃”艺术节舞蹈《万疆》展示

□本报记者 滕璐 本报通讯员 泮冬冬

近年来,夏津县教体局深刻把握全环境立德树人内涵,创新育人方法,构建全新的大教育格局:打破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界限,探索并重构了4个独立的“教育场域”,即家庭教育场域、学校教育场域、社区教育场域、网络教育场域,充分发挥每个教育场域的个性化育人作用和育人合力,为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夏津方案。

立足家庭教育场域 塑造“德·爱万家”家教品牌

家庭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人格养成的场所。为更好构建家庭场域,使家庭源源不断发挥其塑造人格的教育功能,夏津县教体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家庭文化的核心元素作为家庭的“道德根本”,塑造“德·爱万家”家庭教育品牌,使家庭成员特别是家长能够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使家庭教育变成一种“不教的教育”。

强化制度保障。对家庭教育工作进行系统设计,统筹家庭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时间、空间、方式等关键要素,先后出台《夏津县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加强和规范家校共育工作的意见》《夏津县教育和体育局家风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夏津县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加强与改进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制定了《夏津县教育和体育局家校共育示范学校自评细则》《夏津县推动形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不断强化对家庭教育工作的具体指导和系统推进。

抓好理论研究。组建家校共育共同体,在全县范围遴选优秀家庭指导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心理咨询教师成立“家校共育研究中心”,以“基地校+N”的组织形式,推进家校共育工作理论研究,指导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家长委员会建设。为指导各家长学校开展工作,成立“夏津县家长成长学校总校”,同时,联合夏津县检察院、法院等部门成立家长法治学校。

健全服务组织。成立夏津县青少年成长同盟,由夏津教体局发出号召,100名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师)专兼职教师、优秀家长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团妇司检法等部门爱教育的优秀干部自愿集结组成“38暖心盟”志愿服务团,重点关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向困难学生、困境儿童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关心关怀。

推进项目作业。实施“书香家校一体化星级建设”工程,把读书作为家校和谐关系的重要纽带,优化家庭阅读生态,提升家庭阅读素养,建立阅读“积分制”,组织“亲子阅读”成果展演,目前已评选出“书香家庭”9976个,“书香少年”16758名;开展“好家风家庭”“一封好家书”、我的“家风”故事、优秀“家规家训”手抄报等系列评选活动,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梳理、反思、创作、成文,让家庭成员共同“修心养正”;在夏津县第七中学建立家风直播室、家风警示室,在全县学校打造“家风食堂”,构建了夏津教育系统“1138”家风建设推进新机制,以校长、教师为引领,突出“小手拉大手”,带动家长开展一体化家风建设。

强化信息交流。搭建“家校直通”信息平台,依托企业微信实现家长微信群链接全覆盖,打通教体局、学校、班级、家庭四方主体,形成信息公开、政策解读、问题反馈“一网互通”的良好沟通模式;办好家长进学校系列活动,实施“两会一协商”与“三体验三参加”,即开好家长委员会、议事会与学期家长会,实施重大决策家校协商,通过开展学校专题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体验课堂教学、体验学生食宿、体验安全管理等,在活动中拉近家校距离。

立足学校教育场域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作为全环境立德树人主阵地,其教育场域影响深远。学校的产品首先应该是课程,品牌学校要有特色课程,用系统化的课程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夏津县教体局从建设课程体系入手,调动校长、教师、学生乃至家长成为学校教育场域中的课程建设者、课程研究者、课程开发者、课程实施者和课程参与者,将学校变为课程改革的社会实践空间。

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为促进学校课程高质量发展,夏津着手建设学科教研中心,截至目前共建成29个学科教研中心,涵盖了幼、小、初、高各学段,汇集了全县520余名骨干教师,以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发掘课程内涵,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从课程标准的深入研读,到教材内容的单元整合,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再到学科课程的系统实施,最终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开拓思政校本课程。夏津县教体局统筹推进大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引领学校将德育融入传统德育课程、各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塑造健全人格”为宗旨,在全县中小学征集“大德育”课程方案26篇,教学案493篇,提炼融合为夏津县“大德育”课程校本教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政课程的必修内容,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解决德育工作目标抽象化、内容碎片化、课程实施片面化等问题;采用“书记校长上思政课”“教师思政课公开赛”等形式,实施大德育课程,现已累计讲授思政公开课83节。各校“领跑人”为教师们上好思政课做出了榜样,现已培育遴选德育优秀课例600余个。

创新艺体校本课程。近年来,夏津县教体局深化实施中小学生“七修‘6+1’”艺体素养培育工程,要求全县中小学开好音乐、体育、美术课程的同时,实施好经典诗文、普通话、规范字、礼仪等课程。夏津“爱之乐”教师合唱团、夏津“小葚娃”学生合唱团先后成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集合武术、音乐、说唱等因素创编了“武韵新风”武术操和健身拳,已在全县各中小学全面推广操练;诗词歌赋已融入学生的晨读、午写、暮诵环节,夏津县“中小学生读诗词”校本教材在紧锣密鼓编纂中。5月30日,为充分展示“七修‘6+1’”艺体素养培育工程建设成果,夏津县首届“小葚娃”艺术节开幕,吸引了千余名师生、家长观看。

加强艺体师资队伍建设。夏津县教体局以县艺体学科教研中心和艺体学科校基地为载体,充分发挥艺体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采取聘请农村艺人、征集艺体志愿者、教师交流和走教等方式解决艺体教师短缺问题,还通过艺体专任教师区域内“走教+走班”“艺体志愿者支教”等方式,解决了农村中小学艺体教育师资不足、人才匮乏等难题。2022年,夏津县乡村学校艺体教育“双走”模式荣获山东省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不断扩充研学资源。夏津县投资1000万元,建设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筛选培育社会资源挂牌25个县级研学基地,编写了《夏津县中小学研学实践指南》,开发与设计了《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研学旅行课程方案》《棉花博物馆研学课程方案》等20个研学课程。初步形成了“三河一馆”四条实践教育带,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为核心的黄河文化实践教育带、以漳卫运河为延展的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带、以马颊河流域为主要区域的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带、以棉花博物馆为中心的鲁西北棉纺织产业实践教育带。

此外,夏津县全面铺开强校带弱校、城区学校带农村学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成立了9个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模式在人员管理、资源共享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激发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驱力,使校际之间的课程大规模共享变成了现实。

立足社区教育场域 激发多方参与动能

社区教育所形成的寓教育于管理、服务、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大教育格局,是对单一学校教育的突破、拓展和延伸。充分利用社区教育和文化资源,激发多方参与动能,是夏津教体系统重塑社区教育场域的关键。

开展“科普育人”。夏津县教体系统启动“好家风‘百千万’孵化工程”,与妇联、卫健、司法等部门统筹社区公益资源,开办“夏津县‘爱·教育家庭健康’大学堂”,每周有讲座、每月有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参加。截至目前,已举办讲座28期,每期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受众达20万人次。

开展“体育惠人”。持续做好全民健身中心免费、低收费运营,全年低收费时间保持在330天以上,每年接纳健身群众达20余万人次;高标准推进完成县级“三个一”、乡镇(街道)级“两个一”工程,对150余个村庄健身器材进行了更换、维修,实现了村级全覆盖;致力于丰富群众日常文体生活,着力打造全民参与、多项覆盖、多层联动的群众运动新业态,每年举办了全民健身运动会系列赛事30余场,开展社区(乡村)运动会40余场。

开展“环境养人”。着眼生态环保、传统文化、安全教育、劳动实践等,夏津县教体局联合政府有关部门推进校、社环境一体化建设,与校园环境建设同频共振,开展绿色社区、书香社区、活力社区、健康社区、平安社区的创建和评选活动,提升社区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立足网络教育场域 实现双方高效互动

为了让网络场域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正向功能,夏津县教体局从实现教育者和教育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高效互动入手,宏观规划,精准施策。

顺畅网络互动渠道。夏津县投资500万元,为城乡学校配齐智能录播教室,于2021年将录播平台改造升级为网络云教育“芯”平台,为全县教师提供集备课、教学、辅导、研修、交流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教学和办公服务。“芯”平台还链接德州市教学云平台、线上招生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山东教师教育网,极大拓宽了教育数据共享渠道。通过链接夏津自主开发的教育“芯”平台以及“夏津好课”APP,教师能够随时随地掌上教研,学生能时时处处开启“云学习”。

丰富网络育人资源。教师登录“芯”平台账号,便能上传课件、视频、教研记录、教学设计等优质资源,学生和老师可随时下载观看、学习,实现教育资源互惠共享;“芯”平台开辟了专栏,如学科教研中心专栏、夏津县名师领航工作室专栏等,定期上传活动视频、经验分享等教育资源。目前,平台精选优质课件、学案、作业设计等36689条,收录夏津名师课1019节。

重点打造“好课”栏目。夏津县在教育“芯”平台上打造“夏津好课”栏目,精选夏津本地优秀录播课,收录夏津名师课堂,形成精品资源库,极大程度调动了教师们教学研究积极性。学生凭账号登录“芯”平台学生端,开展线上优质录播课学习,真正推动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芯”模式。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