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定位 加快融入济南都市圈

□陈宝华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批复,并强调推动济南、德州等城市协同融合发展。济南都市圈包括6市25区县,我市齐河、禹城、临邑纳入其中。济南都市圈是我省第二个、黄河流域第三个、北方第五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面积2.2万平方公里,国家、省层面意义重大,并将对我市产生深远影响。我市应找准定位,抢抓机遇,加快对接融入济南都市圈。

定位——

立足服务“强省会”战略

济南都市圈建设是我省实施“强省会”战略的重大部署和重要抓手。我市对接融入济南都市圈,首先要准确把握这个战略基点,立足服务“强省会”战略,这就如同我市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前提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并且要立足服务这个目标。“强省会”战略目的是提升济南首位度,做大做强省会经济体量、缩小与青岛的差距。因此,我市应从破解省会发展痛点难点的角度谋划对接和融入,根据“强省会”战略确定“需要德州做什么”,在对接中要强调和展示“德州能为‘强省会’做什么”,这样才能强化与济南的合作与协同,德州才能更好借势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市服务“强省会”战略的水平和能力将决定对接融入济南都市圈的深度和广度。

挑战——

正确认识济南都市圈虹吸效应

济南作为省会和副省级城市,居于都市圈核心,城市能级高、经济活跃、要素回报率高,现阶段对我市中心城区和齐河、禹城、临邑等县市区人口、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对此,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比如,济南对我市人口和人才的虹吸效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人口人才流出流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市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市经济无法吸纳的人才和劳动力即便不流向济南,也会流向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另外,关于齐河全面融入济南发展问题,我市的态度和立场至关重要,我市越是从全省大局出发,主动消除行政壁垒,大力支持齐河融入济南、“为济南所用”,济南就没必要“为我所有”了,尤其是在济南都市圈框架下,齐河“为德州所有、为济南所用”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区划调整的必要性将进一步降低。

机遇——

用好济南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

随着济南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能级不断提升,济南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在不断提高,我市要用好济南辐射带动作用,解决自身发展的痛点难点。

做好产业承接和配套。济南中心城区产业外溢是都市圈发展的必然,齐河、禹城、临邑等县市区要瞄准济南产业功能定位的企业和项目,加快产业协作和承接;要围绕济南四大主导产业强化产业配套,利用丰富的劳动力和职教资源优势,加快打造省会外围加工制造基地。

用好人才和科创资源。人才是双向流动的,济南聚集的人才、科研院所、研发平台等科创资源丰富,可以发挥地缘相近的优势实现“为我所用”。要大力鼓励支持我市企业加快平台对接、人才柔性引进,积极承接济南创新成果转化,用好济南科创资源“富矿”。

促进居民就业增收。鼓励支持齐河、禹城、临邑等县市区人口借助便捷的交通设施进入济南务工经商,充分利用济南中心城区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的优势实现就业增收;鼓励引导济南外溢企业和我市产业配套企业吸纳城乡劳动力,增加居民收入。

借势拉动消费增长。济南常住人口近千万,高净值人群众多,餐饮消费市场需求庞大。我市应发挥地缘和资源优势,推进优质农产品、预制菜直销济南,加快打造食品名市;充分利用我市乡村资源、文旅资源、运河文化等资源优势,加快引客入德,吸引济南人到我市消费、养老、旅游等,拉动我市消费实现增长。

对策——

对接融入济南都市圈的着力点

根据都市圈理论和国内外发展经验,以及我市交通区位和资源禀赋,我市对接融入济南都市圈应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交通先行。都市圈必须通过发达的通道联系强化中心城市核心、枢纽、引擎地位。因此,围绕济南的交通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尤为重要。我市必须抢抓济南都市圈交通设施建设机遇,参与、争取、布局、畅通与济南的通道联系,强化交通设施建设,缩短通勤时间,加快推进济德一体化、同城化。二是大力支持齐河、禹城、临邑建设济南卫星城。这3个县市距离济南主城区较近,地缘优势得天独厚,尤其是齐河,毗邻济南中心城区,适合发展文旅、康养、配套产业,具有与济南同城化的先天条件。齐河、禹城、临邑要充分发挥地缘区位优势,强化交通联系,主动对接融入,加快建成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城。三是加快建设毗邻济南卫星镇。选取齐河、禹城、临邑邻近济南主城区或通往济南主干道沿线乡镇,根据乡镇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与济南功能互补关系等进行定位,培育10个承担特定功能、有较强竞争力的济南卫星镇,建成服务济南、借势济南发展的新增长点。四是建设服务济南的园区飞地。依托济南绕城高速、104国道、京台高速等主干道发展产业园区,承接济南产业转移或提供产业配套,鼓励园区对接济南市区、街道,突出我市园区土地成本、交通便利优势,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合作建设产业园区,打造济南产业园区飞地。

(作者系德州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