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展创造幸福——德州市共建幸福德州系列述评之二

    市委、市政府对建设幸福德州的内涵用了“六个感”进行高度概括,即富足感、稳定感、安全感、成就感、舒适感、归属感。这“六个感”不仅易懂易记、深刻全面,而且切合了现阶段德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了最广大群众的现实需求和切身感受。
    按照马斯洛理论,人的需求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物质到精神不断递进的过程,并且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但幸福离不开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让群众有个好收入应该成为幸福德州建设的首要之义。
    “十一五”末,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连续5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行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00亿元,是2005年的2.3倍,人均GDP近3万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410元和7028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面小康社会标准,我市有多项指标已经实现,百姓生活开始由温饱型向富足型转变。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欠发达是我市最大的实际,无论从经济总量、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我市与发达地区及省内先进地区相比,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基于以上考虑,市委、政府在制定出台《关于建设幸福德州的实施意见》时,确定了一个基本理念:用发展创造幸福、用幸福评估发展,不提过高目标要求,不做华而不实文章,追求实实在在的、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经济总量小、地方财政实力弱,在保民生、保发展、保稳定等各项投入上捉襟见肘,成为制约幸福德州建设的“拦路虎”。发展是硬道理,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水平,没有一定的财政积累,幸福德州建设设定的各项指标就无法完成和实现,就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针对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关于建设幸福德州的实施意见》提出,全力实施“10+3”主导产业集群推进计划,力争3至5年实现经济总量倍增目标。按照目标要求,今后3年,全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化工、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年均投入不低于100亿元。到2013年,十大产业累计完成投入5000亿元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万亿元以上。如果以上目标顺利实现,我市经济发展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各级财政实力将更加充裕,为建设幸福德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然,美好目标的实现需要艰苦的努力,要凝神聚力,大上项目、大上工业,培植骨干财源企业。但又不能头脑发热,唯GDP论,要坚决摒弃走先发展后规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理念,追求有质量、有效益、有内涵的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发展的成效让人民评说,发展成果最终让人民共享。各级一定要把民生民本民享作为理想追求,力争实现“六同步”,即富民与强市同步规划、经济与民生同步建设、生态与生产同步优化、城市与农村同步发展、民主与法制同步推进、个人与社会同步提升,确保人民群众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信心一天比一天足。□本报记者 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 温树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