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学习《关于建设幸福德州的实施意见》的体会(上)

    幸福德州新追求的提出,激发了全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追求幸福的热情,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从幸福德州新追求提出的背景、指导思想、工作重点等多个方面,对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做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通过了 《关于建设幸福德州的决议》,9月2日,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中共德州市委、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幸福德州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 《实施意见》)正式公布,这既是新一任市委、市政府推动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的动员令,更是市委市政府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
    一、《实施意见》明确了“幸福德州为什么建?”
    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的核心价值追求。九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从被压迫、被奴役变成国家的主人,从吃不饱、穿不暧到步入总体小康,人民群众逐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今天,市委、市政府为什么又专门提出建设幸福德州呢?因为“幸福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时代在变、社会发展的矛盾问题在变、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内涵和标准也在变,市委、市政府就是为了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新需求,而作出这一战略决策。 《实施意见》在“重大意义”一节中,对此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即,建设幸福德州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新境界、符合了德州发展阶段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开启了我市转型发展的新征程。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时代需要:
    一是体现了科学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求把发展的成果具体落实到人民群众的感受上,落实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变化上,做不到这一点,发展就谈不上质量、更谈不上科学。
    二是体现了和谐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市人均GDP接近45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主要特点是,经济高速增长后带来的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群众利益诉求明显增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加速积聚,社会管理难度加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进入“滞胀期”。如何更好更多地关注群众多元诉求、理顺群众情绪、增加群众满意度、保障社会和谐,迫切需要党委、政府找到一个统筹管理的平台和抓手。
    三是体现了转型发展的需要。转型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扬弃,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上,更注重包容性;在社会发展上,更注重公正性;在个人提升上,更注重民主性;在政府职能上,更注重服务性。而这些要求落实的过程,也正是改善人的发展环境、尊重人的发展需求、提升人的发展品质、提高人的幸福指数的过程。
    二、《实施意见》明确了“幸福德州怎么建?”
    《实施意见》确定幸福德州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务实求进、继承创新、跨越发展的主基调,坚持用发展创造幸福,用幸福评估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力求富民与强市同步谋划、经济与民生同步建设、生态与生产同步优化、城市与农村同步发展、民主与法制同步推进、个人与社会同步提升,确保人民群众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信心一天比一天足。这一指导思想,明确回答了 “幸福德州怎么建”的问题,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的要求,即政治要求、发展要求、路径要求、目标要求。
    从政治要求上看,《实施意见》指导思想强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为人民群众谋幸福。邓小平理论“三个有利于”思想的基点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实施意见》在指导思想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政治要求,找准了推进幸福德州建设的根本方向。
    从发展要求上看,《实施意见》指导思想强调“三主两用”。“三主”,即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和务实求进、继承创新、跨越发展这个主基调;“两用”,即用发展创造幸福、用幸福评估发展。根据各地民意调查显示,物质收入仍是当前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首要因素,我市同样存在这一问题。 《实施意见》在指导思想中,着重突出了德州经济欠发达这个实际,强调发展在建设幸福德州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明确了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仍是现阶段德州发展的最鲜明特点,明确了“用发展创造幸福”这一核心创建理念,突出了“用幸福评估发展”这一核心价值标准,力求人民群众的幸福建立在实实在在的物质条件改善上,建立在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上。
    从路径要求上看,《实施意见》重点强调了统筹“五个建设”、力求“六个同步”,即“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力求富民与强市同步谋划、经济与民生同步建设、生态与生产同步优化、城市与农村同步发展、民主与法制同步推进、个人与社会同步提升”。其中,统筹“五个建设”,表明幸福德州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人民群众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只有统筹兼顾、全力推进,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日益多元化、日益丰富的物质精神需求。力求“六个同步”,重点强调推进幸福德州建设的操作性要求,突出“富民、民生、生态、农村、民主、法制、个人”等与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转型发展的具体化。
    从目标要求上看,《实施意见》在指导思想中强调,“确保人民群众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信心一天比一天足”。这个要求从根本上体现了“幸福是一种感觉”的本质内涵,体现了党委政府实事求是、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注重质量的工作态度。按照这一指导思想进行落实,可以有效防止各级提不切实际的过高指标、做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搞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确保幸福德州建设从人民群众最需要、最现实、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用实实在在的创建成果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三、《实施意见》明确了“幸福德州什么样?”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幸福德州,是全市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实施意见》从总体和具体两个层面勾勒了 “幸福德州”的未来“面目”。
    从总体层面讲,《实施意见》在 “重大意义”一节导语中将幸福德州概括为“四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转型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创造、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和谐。”这四点侧重于从宏观上对幸福德州概念的把握,突出了幸福德州的基本特点。
    从具体层面讲,《实施意见》将幸福德州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六种感觉”: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让人民群众有富足感;二是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让人民群众有稳定感;三是公正正义、安定有序,让人民群众有安全感:四是实现自我、受人尊重,让人民群众有成就感;五是环境优美、生活方便,让人民群众有舒适感;六是崇文尚德、守望相助,让人民群众有归属感。这六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反映群众的幸福需求。首先,从需求层次上看,既有反映满足人的生理发展的物质需求内容,如富足感、稳定感、舒适感;又有反映满足人的心理发展的精神需求内容,如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比较系统地体现了马斯洛的需要发展层次理论。其次,从需求维度上看,既有满足群众保障型、普及型需求的内容,如增加收入、衣食住行、安居乐业、充分就业、家庭和睦、体健安康等;又有满足群众提高型、享受型需求的内容,如公平正义、崇文尚德、生态文明、实现自我、受人尊重等。第三,从满足需求的主体上看,既体现了党委政府在搞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幸福家园中的主导作用,如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健全保障制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司法公正、树立政府公权公信等;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创造幸福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如崇尚创新创造、人人好学上进、爱岗敬业、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践行绿色生态低碳文明、弘扬包容诚信精神、培养高尚道德情操、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友爱互助等。六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实际上对幸福德州进行了一个精细描绘,比较清楚地解读了“幸福德州什么样”。 (作者系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刘宝良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