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德州组工创新奖项目展示 保障幸福德州

    编者按 为鼓励和引导全市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立足本职创先争优,改革创新争创一流,市委组织部在全市组织部门开展了2011年度德州组工创新奖评选工作。经过各单位申报推荐、市委组织部审核、会议集中展示评选、部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6项成果为“2011年度德州组工创新奖”。
庆云 创新“兼合式”党组织组建模式
    近几年,庆云县围绕解决党的工作覆盖难、企业党员管理难、支部作用发挥难等实际问题,创新“兼合式”党组织组建模式,推行党建工作区域化管理,有力提升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一是坚持“找党员、建组织”,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对有3名以上党员的,单独建立党组织;不足3名党员的,采取“兼合式”模式组建党组织,即选派党建指导员兼任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使企业党员达到3人,以单独组建党组织,或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建立联合党组织,将全县主动亮明身份的370名非公企业党员全部纳入党组织管理。二是坚持“分区域、强指导”,推行党建区域化管理。从乡镇机关、经济部门选拔党建指导员120名,全县分区域建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站12个,每个指导站设党总支1个,负责领导、指导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每个指导站另设1个直属党支部,负责管理党建指导员和无党员企业党建工作。三是坚持“抓规范、促提高”,扩大党的工作覆盖。完善运行机制,推行指导站党总支、企业党支部、群团组织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区域内党建阵地等资源整合共享,定期开展党的活动,实现党的工作规范化,党的工作对非公企业的覆盖率达到100%。四是坚持“强服务、比贡献”,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的活动载体,开展“党员门店”挂牌、“党员突击队”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影响带动作用, 100多名企业主和优秀员工递交了入党申请。创新参与企业经营的工作载体,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为企业解决各类难题1000多个,创造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创新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行动载体,先后有200多名困难职工得到及时帮扶。省委组织部专题调研、总结庆云县做法,在全省开展“两新”组织“扩覆盖集中行动”,推广庆云经验。中组部《组工信息》《党建研究》《中国组织人事报》《大众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了这一做法。
宁津 建立农村社区组织员制度
    宁津县在合村建区完成后,针对农村社区党建基础比较薄弱、社会管理力量相对不足的实际,从2010年3月开始,全面推行了农村社区组织员制度,按照“选好一名组织员、带好一个新社区”的思路,采取干部自荐、农村社区推荐,乡镇党委初审、县委组织部终审“两荐两审”方式,从乡镇机关、内退干部、大学生村官中选派了304名年富力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担任农村社区组织员。农村社区组织员实行“双岗双责”,既抓党建又抓社会管理;既对乡镇党委负责,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又对社区负责,指导社区开展好党建及社会管理工作。重点当好“八大员”,即强班子,党建工作“指导员”;带队伍,社区工作“协理员”;理思路,强区富民“服务员”;抓引领,创先争优“督导员”;搞建设,两区同建“指挥员”;定制度,政策法规“宣传员”;保稳定,农村矛盾“调解员”;促和谐,平安社区“信息员”。为加强规范管理,制定了工作例会、公开承诺、请销假等工作制度;明确了“两必知”“三必办”“四必到”“五不准”工作要求,推行了一徽、一证、一册、一卡、一本、一库、一会“七个一”管理模式;建立了以民主评议、实绩考核等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完善了福利待遇、荣誉褒奖、政治激励等保障体系。社区组织员制度推行以来,在巩固农村党建、化解基层矛盾、推动重点工作、服务农民群众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中组部《组工信息》、《山东组织工作》等刊发推广,入选2011年度新华网、中央党校理论网“全国基层党建理论创新与实践案例库”。
德城 创建“霞光红”党建服务品牌
    去年以来,德城区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着力打造“霞光红”党建服务品牌,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导向、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了党建工作水平。一是围绕群众要求,分类创建品牌。分为品牌申报、组织实施、评选表彰、总结推广四个阶段,突出分类创建,强化服务主题。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重点围绕干部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研究制定党员服务社会、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切实做到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社区党组织推行社区党员志愿服务、在职党员作用发挥、与驻区单位联建共建等做法,为辖区群众提供服务,增强群众幸福感。 “两新”组织党组织突出行业特征,把握自身特点,发挥本职业务优势,拓宽服务领域和渠道,在争创公正诚信、自律和谐、健康发展的行业模范前提下,切实开展党员服务活动,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围绕服务项目,强化公开承诺。各单位制定详细的创建方案,签订“霞光红”党员服务品牌创建责任书,运用媒体进行公示,向广大党员和群众作出承诺。建立“霞光红”党员服务承诺台账,所有服务项目“挂号”入账,依据完成情况逐项“销号”,不能按期“销号”的追究主要领导责任。目前,各单位已签订《责任书》125份,服务内容涉及机关窗口单位满意服务、法律志愿服务、社区助老服务等15个方面。全区有118个基层党组织悬挂党员服务标识,2870余名在职党员和退休、无职党员自愿佩戴服务标识。三是围绕服务质量,强化群众监督。通过听取汇报、专题调度、交流研讨、明查暗访、随机抽查等形式,了解活动进展情况,及时通过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先后收到意见建议76条,推动了创建活动开展,受到群众好评。
禹城 实施人才特区建设工程
    为切实解决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不足,本土人才管理使用难等问题,2011年以来,禹城市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实施了人才特区建设工程,充分做到让人才“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一是建设人才工作优惠政策 “洼地”。积极开展企业人才需求调查,编制《紧缺高新技术人才引进目录》,制定《禹城市人才及智力引进优惠政策》,对来禹城工作的优秀人才提供优越条件和特殊照顾。引导25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人才科技开发基金,对高科技产品采取研发前补助、达产后奖励。每名市领导联系1至2名优秀人才,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营造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二是形成中高端人才智力聚集“磁场”。在企业建成3个博士后工作站、1家院士工作站,在站博士达到38人;依托企业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7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9个、德州市首席专家岗位3个、大学生实习基地9处。目前,全市已聚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500多人,其中引进外地硕士研究生59人、博士研究生13人、创新创业人才4人。三是筑造本土人才素质提升“基地”。定期选送企业中青年优秀人才赴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培训研修、实践深造,组织参加国内外同行业学术交流,着力为企业培养科技带头人。目前,该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省级高层次人才入库人选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德州市首席专家3人,德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1人;有21名企业人才完成在职研究生教育,5人获博士学位。 2011年9月,禹城市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首批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是德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
武城 推行农村党员 “四位一体”活动日制度
    为有效破解农村普遍存在的党员教育不经常、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问题,去年以来,武城县扎实推行农村党员“四位一体”活动日制度,以镇街为单位,每季度统一确定一天作为党员活动日,组织党员集中开展“学习、议事、评议、服务”活动,促进了农村党员整体素质的提升,提高了民主决策水平,推进了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一是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党员素质能力。规定每个党员活动日,党员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一个半小时,各社区建立党员学习台账,镇街党委定期督查。去年,全县共举办党员集中学习活动567场次。二是开展议事活动,激发党员参政热情。党组织根据平常收集的群众意见建议确定议题,在活动日前5天告知党员。活动日当天,社区党员对议题进行讨论,提出办法措施。去年全县共通过各类决议690多个。三是开展评议活动,重点增强党员党性观念。结合党员年初承诺情况,在第一、三季度的活动日,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对党员践诺情况进行口头点评;第二、四季度的活动日,组织党员开展述职评议活动。年终民主评议中,满意率在85%以上的农村党员达到95%以上。四是开展服务活动,重点增强党员宗旨意识。在活动日,组织党员集中开展打扫卫生、维修水渠、修补道路等服务活动。去年,全县农村党员共开展各类服务活动2600多次。
齐河 实施远程教育 “三进”工程
    为切实解决农村党员群众学习成果难以转化,机关、企业单位党员学习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齐河县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学习资源,实施了远程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合作社“三进”工程。一是推进远程教育进机关,做到“四个结合”,即与建设学习型机关相结合,与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相结合,与党员活动日制度相结合,与党组织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增强了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党员干部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二是推进远程教育进企业,做到有学习场所、有配套设备、有管理人员、有学习计划、有学习记录。围绕企业特点开展学习,采取分期分批集中学习、业余时间自主学习、组织知识测试等,保证参学率,提高学习效果;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学习,引导党员比技能、比贡献,争当创业先锋;围绕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学习,引导党员带头创先争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围绕企业文化建设开展学习,倡树正气,凝聚人心,促进企业发展。有关企业以党员为骨干完成技术创新项目11个,带动应用新技术、新成果18项。三是推进远程教育进合作社。服务社员学习,帮助建立学习平台;服务群众生产,帮助解答技术难题;服务产业项目开发,提供信息咨询。为增强工作实效,采用“远教+合作社+基地+专家”教学模式,从涉农部门选拔15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远程教育专家服务团,定期到合作社开展集中辅导,向合作社社员手把手传授致富技能,确保党员群众学得会、用得上。目前,全县32个合作社共引进推广新技术23项、新品种34个,带动周边新发展特色产业园区29个、养殖小区18个,使3万多名群众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
    □本报记者 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 德组轩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