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暗藏七大陷阱需防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理念的更新,保险与人们工作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投保的人也越来越多。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趋势不仅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也代表了百姓的理财观念发生着变化。然而最近不少市民通过各媒体热线电话、电子邮件、微博等不同渠道讲述了自己的保险遭遇。

实际收益与此前承诺不符,忽略免责条款无奈遭拒赔,隐瞒病史导致索赔无门……为了保证投保人的切身利益,本网编辑综合各媒体搜集到的市民意见,对保险行业最为常见的几种投诉情况进行了汇总,提醒消费者避免在保险消费中可能存在的陷阱。

 

高收益里藏猫腻

风险指数:★★★★★

近两年来,投资理财型保险产品开始走俏,殊不知其中陷阱重重。一些保险代理人及代理机构(银行、邮局等)在推销保险产品时,往往将保险与银行储蓄产品作简单对比,片面夸大保险投资功能,并承诺“每年有不低于百分之几的收益率”。投诉的客户中,90%表示是受了高收益的误导。

 

典型事例:

2012511日,上海的王先生收到一份红利对账单,这是他3年前追加的一份生命人寿“生命至瑞增额两全保险”后第一次收到对账单:14万元的保费,2012年单年分红2247元。

  “这么算下来,一年仅有1.6%的收益率,根本就没有销售人员说的和合同上演示的每年8%的固定收益,连银行定存利率都没有。”王先生愤怒地说。

  这并不是《投资者报》记者第一次接到对生命人寿误导销售的投诉。

  去年10月,上海谭小姐也向记者投诉同一款产品,内容如出一辙,都称生命人寿销售误导,宣称每年有 8%的固定收益。

是销售人员言语误导还是合同范本就有误导嫌疑?生命人寿客户服务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态称,销售误导是个别现象,公司对此从来都严肃处理。至于公司本身,则不存在过错。

无独有偶,除了生命人寿外,近年来,多位网友通过网络爆料称自己受到新华人寿所谓的高收益误导。

201188日,长阳榔坪网友在三峡日报传媒集团新闻爆料台发帖:五年前,经不起新华保险业务员秦某某的大肆游说(此人当时大量歪曲、夸大保险条款),诱骗下我买了一份什么分红保险,年缴保费1.5万,五年期缴费,我五年缴费7.5万,当时业务员说:按19.9万的保额分红是如何如何划得来,退保自由,保证本钱在,有红利有分红。结果是5年分红不足3千元,还不如放银行,我要求退保,公司解释说,退保可以,但是按照他们的保险条款只能给我退2.3万多元(包括红利),当时我就懵了,我还有5万呢?难道就无偿送给他们保险了?根据他们的保险条款,我的7.5万元放在他们那里要等15年才会收回本钱,如果放在银行,按照现行利息,本息一起也是13万多元(五年期,年利率5.3%)。

 

律师点评:除万能险外,投连险、分红险两种新型保险理财产品都不保证收益率,实际收益水平并不是固定的,过去的业绩仅作参考。因此,消费者在购买这类保险产品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投保特别提示书,并且还要明白保险的主要功能仍在于保障而不是投资,要理性看待保险与储蓄的区别。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