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打造人才新高地 集聚发展新动能

打造人才新高地 集聚发展新动能

武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武城地处鲁西北平原,京杭大运河东岸,古为东郡要县,春秋时属晋国,战国间隶赵国。晋、赵为防御强齐入侵,于此筑城,武城之名,由此而得。武城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历来享有“历史名城、运河明珠、弦歌古郡、状元之乡”之美誉。

近年来,武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兴德”战略部署,凝神聚力,抢抓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2020年以来,共引进青年人才32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46人,海外留学生11人,高校毕业生和留学人员招引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在人才引进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搭建平台引才。深入开展“千企百校行”、“山东名校直通车”、直播带岗等招才引智活动,和山东省四所高校签订了人才引进战略合作协议。二是拓宽渠道聚才。实施“六个一批”工程,机关事业考选一批、企业吸纳招用一批、就业见习储备一批、实习实践锻炼一批、基层项目招募一批、人才回引安置一批。三是优化服务留才。开辟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高标准建成人才公寓240套。

人才聚则事业兴。2022年市委提出《三年十万大学生兴德计划》,为未来三年青年人才工作确定了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武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迅速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打造“青年人才引育创新品牌”行动为契机,厚植青年人才成长沃土,加快青年人才集聚。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落地实施:一是突出产业特色,靶向精准引才;二是做优人才生态,打造“温暖人社”;三是健全机制保障,优化政策体系。

在“突出产业特色,靶向精准引才”方面,我们聚焦产才融合,着力打造产业人才集聚工程。围绕暖通空调、玻璃钢、汽车零部件三大优势产业,分类制定人才需求清单,组团赴高校开展引才活动。精准服务,探索市场化引才新模式。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过专业化运作,打通市场化引才之路。因企施策,制定特色产业人才政策。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需求,分产业领域制定专项人才政策,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

在“做优人才生态,打造‘温暖人社’”方面,我们不断擦亮“温暖人社”服务品牌,为人才提供“店小二”式全程服务。建好青年人才驿站和创业孵化站。依托人才公寓和酒店宾馆,建立“青年人才驿站”,为外地求职人才提供3天免费住宿和岗位推荐、信息咨询等综合服务。建立“青年创业孵化站”,对入站创业人才,提供减免房租等优惠政策。打好“乡情牌”,把本籍人才“喊回家”。举办“贝州学子家乡行”、“德州学子企业行”等活动,激发武城学子回乡就业创业、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决心。打好“宣传牌”,把人才政策“说明白”。开展人才政策“六进”宣讲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全方位加强人才政策解读。打好“服务牌”,把青年人才“留下来”。配备服务专员,为省市“惠才卡”人才提供“一对一”服务,定期开展高层次人才走访慰问等暖心活动。实施一网通办、一窗专办、一次办好、一档备案“四个一”的服务行动。运用大数据比对、信息共享等方式,推动政策无感化落地。

在“健全机制保障,优化政策体系”方面,我们攥指成拳,形成“全方位”工作合力。在县级层面上,成立县青年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镇级层面上,建成人才工作联络员队伍;在人社系统层面上,树立一盘棋思想,职称评定、社保扩面、劳动监察执法和青年人才工作联动推进。强化督查考核,建立“高效率”工作机制。完善人才工作考核机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青年人才工作例会。优化政策体系,打造“升级版”人才新政。聚焦人才引育留用,聚力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努力打造“贝州英才”黄金33条升级版!

千年底蕴,铿锵步履。当今武城,开放包容、意气风发,崇德尚义、气正风清,聚天时、地利、人和之势,成就精英荟萃的创新创业之城。愿四海英才齐聚贝州,在武城的大地上施展理想抱负,赋能城市未来,绘就人生华章。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